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访省国画院青年画家杨云鹤
编者按
湖北作为文化大省,底蕴深厚,楚骚雅韵,时风独领,近年来在国画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水准的艺术家。为了更好展示我省国画领域的艺术水准,让更多人知晓我省知名国画家和新锐国画家,本版推出新栏目“湖北国画家”,从本期开始,陆续对我省国画艺术家进行展示和报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理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杨云鹤的座右铭。这个座右铭就像一个严师在其脑海,有了它,就时时刻刻提醒着杨云鹤,一刻不松懈地向着目标前进。于是,杨云鹤成为了国内70后山水画坛的领军人物。
第一次见到杨云鹤,他温文儒雅,谈吐和蔼,给人很亲切的感觉。读其画作,他把水墨与写意恰当地统一于画面之中,以点线、墨色构成,在强调线的韵律节奏、墨色的层次氤氲中,融入了书法用笔的美感。因此,他的画墨气悠游、水色淋漓、结构得体、意象单纯,在虚实、疏淡的变化之中,表现出山水意象的神韵与理气。看得出,杨云鹤作画十分注重笔墨意趣,“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他力图在作品中运用水墨渲淡、点线的生动结合、墨色的丰富多变把自然山川气象移入胸中,再把内心意绪移入自然,抒发自己的感受与体悟,体现个人的审美心态与生命趣味。
杨云鹤的山水画是有感而发的,切入的角度是登临与远眺,因而产生了“对物应神”“目极八荒”的胸襟感觉,显出一种贴切而不矫情的气息;他的山水画只能出于生命境界,而且是无限开阔而无止域的、无限向上而无止息的境界,其空间意味,不仅富于情思,更有一份高昂的精神意态。
杨云鹤早年在北京学习,26岁拜入王明明、王文芳两位艺术大师名下,更为系统的学习中国画。在名家的指点下,杨云鹤的创作水准得到质的飞越,也让他逐步在中国画画坛崭露头角。
从学习中国画开始,杨云鹤就喜欢山水画。在他看来,山水画的创作相对来说更加自由一点,抒发自己的心性这个方面它相对来说不受什么羁绊。山水画在从古至今的中国画史里占主体地位。某种情况之下一部山水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画史。中国画的美学观念,画论里面其实都是以山水画创作,都是在山水画的范畴去研究去探索的。“我最早从山水画入手,一直也是沿着这个脉络下去的。后来也想画花鸟画人物,但是眼界高了,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之后,感觉到人物、花鸟确实也是很难的,与其把这个精力放在人物、花鸟上面还不如专攻山水。”杨云鹤说。
从北京回到湖北后,杨云鹤发现,和在北京创作不同,笔墨的运用也发生了变化,也让他的画作在艺术表现上有了不同的感觉。“北方干燥,笔墨技巧和南方作画完全不同。湖北气候湿润,更适合中国画创作,在湖北作画更能发挥墨的优势,创作过程中,这种笔墨带给我无穷的韵味和乐趣,所以我的创作中也更加追求大笔表现。”杨云鹤道。
与杨云鹤的交谈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看来,作品的创新固然重要,但中国画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传统美学语境的基础上。他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勤拂拭的包浆效果,历久弥新才是中国画真正的发展方向。只有站在笔墨的高度上才能随时代的变化出新而时刻保持着鲜明的传统特色。”
为了能够继承传统,杨云鹤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摒弃了早年学习素描的基础。“和西方画作相比,中国画讲究意境,讲究抒情性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掌控,不仅仅靠笔墨技巧,或者一些刻意的创新求变,更多的需要传统文化的积累。总书记提出文化要高度自信,我们中华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好好继承,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再运用到自己的画作中,从而充分展现当代画家的人文情怀。”
近两年,尽管担任了诸多社会工作,但杨云鹤在创作上没有一刻放松。“既然回到家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大美湖北,以及荆楚大地悠久的文化充分展示,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杨云鹤说。
人物简介
杨云鹤,1978年出生,仙桃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十二届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国画院创研部主任、专业画家;《艺术与理财》杂志副主编。先后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班。师从著名画家王明明、王文芳。举办个人画展《国风楚韵·中国画名家个案研究系列杨云鹤山水画展》(武汉·湖北省国画院美术馆);《山水清和——杨云鹤中国画作品展》(北京·北京保利拍卖美术馆);第二回《山水清和——杨云鹤中国画作品展》(北京·人民美术馆)。已经出版个人画集《杨云鹤中国画作品集》《大匠之门——杨云鹤写意山水画精选》《人民美术——名家风范杨云鹤》《当代青年山水画家精品——杨云鹤》等。
|